人民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赵竹青)10月28日至29日,国际科学组织协会(ANSO)在北京举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大会。会议以“科学与创新:共创可持续未来”为主题,汇聚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8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其中包括55个ANSO成员组织的代表,共同探讨开放科学和开放创新。双方就科技如何促进包容性发展、科技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人工智能如何改善人民生活福祉、青少年如何改善生活等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可以成为通向共同未来的桥梁。会上,中外顶尖科学家共同发起“国际ANSO主席、泰国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局(NSTDA)主任Sukit Limpijumnon先生对中国科学院、北京市海淀区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对ANSO科学与创新理事会的全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的关键保障。在人工智能加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科学院副院长、ANSO副理事长何红平欢迎世界各国专家学者来华出席大会。各方之间的合作和集体行动。他介绍了六年来中国科学院通过ANSO平台和网络深化与ANSO成员组织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的一系列实际行动。我们希望通过双方的合作来实现双方的重聚。 ANSO副主席、巴西科学院(ABC)院长Helena B. Nader表示,知识驱动发展,近年来ANSO已成为连接科学发展的全球平台。科学、人性和社会科学将在未来发展。虽然创新和技术进步仍然存在,但必须关注人性和伦理问题。 ANSO创始会长白春礼指出,科技逻辑创新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解决当前各种全球性挑战特别是人与自然之间尖锐矛盾的关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东亚区域主任沙赫巴兹·汗发布视频致辞。他认为科学是国际交流的桥梁和国际发展的动力,回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学组织为促进科学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北京市海淀区党组成员、副区长马成芳在致辞中介绍了海淀区科技创新的进展。国际逻辑,包括教育、科技、人力资源的融合。他表示,ANSO虽然为改善人民生活、解决共同问题做出了许多贡献,面对挑战,它希望通过其活动建立一个更具活力的全球创新网络。 ANSO科学大使、国际动物学会主席Niels Klis出席会议。尼尔斯·克里斯蒂安·施滕斯、国际可持续发展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ANSO ANSO-DRR国际专题网络联合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自然科学副秘书长格雷琴·卡隆吉就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数字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作了主旨报告,并探讨了如何利用跨学科合作和大数据平台为“一带一路”绿色转型提供可行路径。在路上,甚至在世界各地。圆桌对话以“开放科学创新促进包容发展”为主题。埃及国家研究中心(NRC)、塞内加尔科学院(ANSTS)、蒙古科学院(MAS)、塞尔维亚科学院(SASA)、南方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OMSATS)、ANSO其他分支机构以及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代表作为嘉宾参加对话。他们先后分享各自机构的工作经验,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发展提出建议。会议设立三个分论坛,来自多国的科学家和学者围绕“科学面向未来”“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加强科技能力与高等教育合作”等话题进行讨论。何红平在总结中表示,此次活动为我们规划未来合作、应对挑战指明了方向时代的。 “从加强跨学科研究合作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到加强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协同治理,再到通过能力建设实现科学创新的可持续未来。这些主题加深了我们对可持续发展全球性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