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19日电 标题:大胆做事、做好事、出好成绩——《社会主义结束了》系列评论第二部分 胡梦雪 新华社记者 “2024年北京大气PM2.5平均浓度为30.5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65.9%,蓝天成为常态。”今年7月召开的中心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多年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的实际成果的数据。他说:“我在北京APEC会议上向世界宣布的‘蓝色APEC’没有违背任何承诺,而且已经兑现了。” “该做的敢做、该做的做好、成功”既是方法论,也是看待政治结果的方式。中国共产党人不是为了名誉,而是为了兑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这个p“以身作则”的行为方式是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取得胜利的关键。 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重要一步。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会全面实现。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布就任。 一个月后,总书记出现在太行山深处。我在-10度的严寒中驱车300多公里来到了与贫困地区接壤的河北省富平市。我拜访了其他村民的家,询问了天气,目睹了真正的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说:“我们不缺言辞,也不缺体育,重要的是我们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以及我们是否继续顽强地工作。” 坚定的决心化为坚定的行动。 八年多来,他主持七次中央脱贫攻坚座谈会,开展脱贫攻坚调研50余次,走访14个毗邻深度贫困地区,指导五级书记聚焦脱贫攻坚。 “只要家里还有一个人或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会满意。” 从西北高原到乌蒙山脉,从秦岭腹地到湖泊。经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是在南方省份的西部山区,也没有逃过严寒和酷暑,合同一次又一次地兑现了。从做到“六个精准”到落实“五个一批”,我们一次次攻坚克难、坚决啃骨头,确保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人民。 明确目标,不取得完全胜利绝不撤军。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战略定力指出:“党中央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定要按计划兑现,不能有曲折,不能有变通。”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中华民族脱贫攻坚的千年梦想已如期实现,人们日益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话、中国共产党的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作品是有意义的”。 陕北人民至今还记得甲烷穿越秦岭的故事。 1974年初,刚刚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阅读一篇有关四川省沼气项目的报纸文章。为解决村里燃料短缺的问题,习近平实地考察“吸取经验”,回国后就开始建设沼气池。 当我们没有沙子做池塘的时候,我们就带着大家在24公里外的千马沟挖了一个洞。当我们无法运水泥时,我们主动从24公里外的公社运来。当我们用完石灰时,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灰窑...... 这时,有人劝他放弃,说:“你是个好年轻人,不要”四川热,延川冷。沼气在这里是不可能的!”习近平表达了坚强决心,说:“我们面临困难,但前面没有困难!” 六个月后,陕北高原第一盏沼气灯在梁家河市点亮,引发了群众的热情。 勇敢做一件事,做你擅长的事,直到不放弃你看到结果了。你所需要的只是这种坚韧和动力。 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论坛第二十二次非正式峰会召开,从秋到冬经常被雾霾笼罩的北京,却异常晴朗、蔚蓝。我遇到了天空。 “当时天气很好,当时有人问这是‘APEC蓝’,但是会持续吗?我告诉他们这不是暂时的蓝天,几年后就会永远是蓝的。” 我们说,包括打好蓝天保卫战在内的污染防治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去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一位非洲领导人对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年轻的时候来过北京,那时没看到多少树,但现在好多了!” 决定“合作保护长江保护大理洱海,“就这样吧。”把秦岭北麓违建别墅保护到底。关注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开展实地调研和接待调研,调研反思,解决问题定调,预判形势,监测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有效性推动解决悬而未决的生态环境问题。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标志和生动例证。 我们要以“敢为人先、敢为人先”的精神披荆斩棘,以“做好事、出好成绩”的责任攻坚克难,把发展的典范愿景和每一个承诺变成美好的现实。 “在那里我“只要是我们认定的事情、决定的事情,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遏制疫情、消除雾霾、铲除腐败、改革开放、强军……“言出必行、行动果断”的政治誓言,铭刻在伟大祖国、英雄人民的伟大变革之中。 时代提出问题,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回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以“榜样引领”谱写时代新篇章,取得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