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答案都在这里。
2025年8月1日,清晨的阳光照耀着养心殿。这座因修复而关闭了10年的宫殿今天庆祝了修复的第一天。
在乾隆皇帝的书房养心殿、三喜殿的新王阁里,故宫博物院文化保护修复处的工作人员逐寸比对10年前展览时拍摄的照片,绘制并拼凑起来。
“把书法写在纸上是第一步。”
“从西到东,从北到南,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走。”
大约 1,400 件展品,包括 111 个贴花和 70 个盾牌,将被归还至原来的位置。
对于为何花了10年时间才修复的问题,故宫博物院技术管理部研究馆员张典表示,既然不可能将整个养心殿全部拆除,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块一块地研究。
在在这个过程中,故宫保持着“动态设计”的理念,一边修复一边调查,一边发现一边调整。它基于“尽可能不采取任何行动”的“最小干预”原则。
原创展览是故宫展览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形式。观众可以在原汁原味的宫廷氛围中感受到故事的氛围。
这是最吸引公众的地方,也是故宫工作人员工作中最心痛、最难的地方。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许凯表示:“养心殿不是现代化的展厅,很多文物无法展示。”阳光也可能是文化财产的“敌人”。
一场文物“复活”与“生存”的权衡正在故宫各板块之间展开。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展览的效果,负责策划展览的部门可能希望包括尽可能多的文化艺术品。为保障文物安全,文物管理部门得减少文物展出数量。
这不仅仅是一个“谈判”的问题,而是共同寻找最优解决方案,既要展现历史真相,又要保护文化财产的“生命”。
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不仅仅发生在紫禁城的高墙内。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各界人士的礼物,其中包括收藏家张伯柱捐赠的平福领带,河南农民何刚收到的19件元代银器。
这些名字都来自京仁宫,被重新记录在《景仁表》上。这是一份永恒的清单,也是无数平凡人写下的文化回忆录。它是“我们的紫禁城”。
《我们的故宫》第四集,新华社记者张洋带我们参观修复后的故宫养心殿现场,聆听故宫文物和“我们”的故事。
《我们的故宫》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新华社
我喜欢它!
我们来看看修复后的吉神堂。
2025-10-31
